“汉字产业解码”讲座成功举办

作者: 时间:2018-12-12

2018年12月11日早上10点,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一个亚洲”2018年系列讲座第十讲在北外国际大厦222会议室成功举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常耀华教授应邀担任本次主讲嘉宾。这场讲座也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学者和同学们,会场座无虚席。

2018年11月3号正式提出的汉字产业这个概念在常耀华教授娓娓动听地讲述中逐渐变得清晰。常耀华教授首先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谈起。常教授认为,两者不能用解释此方现象的方法解释彼方。我们应该用中国文化自身提供的现象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特征,而中国文化自身所提供的最重要的现象就是汉字。之后,常教授从直觉心理学家提出的“观赏者能看见什么,取决于如何分配注意力”这一理论为窗口,向我们解释了古文字虽不是艺术家的工作对象,却也足以为艺术家提供灵感,从而捕捉到她的美,并做一些艺术探索。正如2008年北京奥运“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杂志封面以及各个高校的校徽所展示给我们的那样,汉字也就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这也说明了汉字不仅是表意的也是透明的,可以遗世而独立。

紧接着,常教授揭示了汉字可以成为文化软黄金的奥秘。《说文解字》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选取诸物。”由此,常教授也认为,汉字诞生之初就具有艺术基因也。常教授同时强调,汉字是自然造化的表达,因此,中国古文字是给人看的设计,也是一种告知的设计,具有美的形式和意味。如在甲骨文、金文中所存在的大量异体字就蕴含着先民的审美观、价值取向及艺术设计等。

作为古文字学家,常教授在《新甲骨文编》中整理了其中的异体字,并认为它们具有不同形式的美。如“壶”、“鼎”、“天”等,是对称和谐、稳定静态的美;“奔”是危不至失,险不至崩的动感美;“北”是相向或向背的美;“铸”是繁缛的美,如“水”、“木”是简约的美。这些异体字也证明着汉字的发明,是同时兼顾艺术与实用两个方面,既准确传达出精确而又丰富的信息,又展现出艺术之美,是古人视觉艺术的充分展现。

之后,常耀华教授又讲到,诸如广告、网页、电影、电视、动漫、形象等视觉设计,与中国古文字不无关联。汉字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促成了汉字的创意产业。现今,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汉字逐渐展现出它的经济价值。在“汉字变现”前,如何避免使其落入“江湖产业”的窠臼,常教授表达了他的忧思。他认为,汉字背后蕴含着的智慧与艺术,不能随意地加以利用,因此艺术家应该要和文字学家进行对话与探索,由汉字自发转向汉字自觉,甚至到汉字产业学,使得汉字产业有更好的发展。

会议接近尾声,常教授对北外学子寄予了厚望,希望各位同学能够让时间打不败的汉字之花开满世界各地。最后,讲座在同学与老师的热烈讨论和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2018级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硕士生贺明媛供稿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