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一个亚洲共同体:青年的理想与责任”系列讲座第十一讲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的薛庆国教授作了题为“如何客观、全面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题讲座。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担任主持,来自各院系的师生出席了讲座。

讲座伊始,薛教授首先指出: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于当今中国学人十分必要,因为:一,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有15~18亿,约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二,“一带一路”沿线有超过一半的国家为伊斯兰国家,为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必须了解伊斯兰文化;三是中国穆斯林人口约有3000万,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总体上信仰伊斯兰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了解伊斯兰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和谐;四,穆斯林群体遍布世界各地,与世界的互动十分活跃而复杂,了解并尊重伊斯兰文化有利于世界各民族的和平相处。
薛教授认为,要全面、客观地认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应该将以下六个方面纳入考量。
第一,要了解伊斯兰教兴起之前中东地区的古代文明和社会文化背景。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中东地区先后出现过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犹太教和基督教文明等古代文明。古埃及《亡灵书》中关于末日审判的内容,两河流域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有关洪水的传说,都对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中东一神教产生过影响。犹太教经典《旧约》和基督教经典《新约》对伊斯兰教的影响更大,《古兰经》中有很多故事同上述两部经典相似。此外,还应了解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妇女问题为例,在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各部落为争夺有限的水源和牧场,战争冲突不断,不少男性战死,许多女性沦为寡妇,导致男女比例失调,因此一夫多妻制在当时有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妇女、儿童都没有财产继承权,只有能出征的壮丁才能继承财产;伊斯兰教赋予妇女儿童一定的财产继承权,已是一种进步。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古兰经》的有关规定是合理的,具有进步性的,而且反映了传教的策略。伊斯兰教在饮食、衣着、生活方面的一些禁忌,也有其历史渊源,产生于特定地区和特定时期,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形成了风俗习惯,保留至今。
第二,应该了解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和核心价值观。在信仰层面,“认主独一”是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的信仰核心,“代治人间”(人代理真主治理世界)和“两世兼顾”(兼顾现世和来世)蕴含着深刻且积极的思想内涵。在生活方面,伊斯兰教倡导穆斯林追求美德,遵循中正、求知、仁爱、平等、公平、宽容、诚信、和谐等价值观。要客观地看待伊斯兰价值观,还应考虑到:
(1)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和阿拉伯伊斯兰社会一样,兼有同一性和多元性。逊尼派和什叶派对教法理解上有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宗教的理解有出入,一国之内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以及具有不同意识形态和教育背景的人,对宗教的认知也存在不同。
(2)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伊斯兰宗教经典,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古兰经》敕降,是适合于当时社会的状况和需要的,如果不理解《古兰经》降示时的社会背景,往往会误解经义。
(3)当代阿拉伯伊斯兰社会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不少弊端,这是妨碍伊斯兰民族进步的深层原因。当今阿拉伯世界颇为盛行的观点强调,伊斯兰的出路在于回归原初,遵循“先贤之道”。在逊尼派多数教法学家看来,“创制”(即对教法的阐释)之门自公元10世纪起就已关闭,后人只能“因袭”前人,不得有任何创新。客观而言,这些观点是因循守旧思想的反映,不可能为伊斯兰社会带去进步。
总之,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是一套十分复杂的体系,其中既包含许多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社会进步的弊端。在当代,阿拉伯伊斯兰民族迫切需要在已有的思想文化基础上,通过重估、扬弃、吸纳等手段,实现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在当代的重建与升华。

第三,应该认识到伊斯兰不仅是一门宗教,而且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伟大文明。伊斯兰文明曾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非凡成就,并涌现出许多科学与文化的大师。薛教授侧重介绍了中世纪伟大哲学家肯迪、法拉比和伊本·鲁世德等人的贡献,并结合哲学文本指出:阿拉伯伊斯兰的哲学调和了宗教和科学,对后来西方从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阿拉伯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仍然闪耀着思想与理性的光芒。薛教授还通过伊本·阿拉比、鲁米、哈菲兹等人的诗歌,介绍了苏非主义(伊斯兰神秘主义)对伊斯兰文明的贡献,特别是苏非大师们体现的博爱、宽容和尊重他者的思想,以及冲破戒律、追求自由、向往崇高精神境界的勇气和智慧。阿拉伯文学中也不乏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品和作家,盲诗人麦阿里的诗中闪耀了理性主义的光芒,而散文家伊本·穆格法的作品中表达了对暴君的批判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社会责任感与勇气。
第四,有必要重新认识伊斯兰教内部的主流和边缘。当代阿拉伯伟大诗人阿多尼斯的四卷本巨著《稳定与变化》在重新解读阿拉伯文学史、文化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阿多尼斯看来,稳定与变化是阿拉伯历史中相随相伴的两个因素,变革与创新的思想代表了阿拉伯文化最为宝贵的成分,但遗憾的是,变化和革新一直被压制,而与之相对的稳定、因袭思想,却在阿拉伯历史中一直占据主流并延续至今。薛教授高度认可阿多尼斯的深刻卓见。他举例指出,12世纪的宗教学者安萨里被历代伊斯兰主流学界视为“穆斯林的长老”,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地位仅次于先知穆罕默德。但客观而言,安萨里在确立自己学说正统地位的同时,却也竭力排斥哲学,指责伊本·西拿、伊本·鲁世德等伟大哲学家为叛教者,这与此后哲学和科学在伊斯兰世界陷入停滞有着某种因果关系。因此,安萨里等人物的功过值得重新审视,阿拉伯文化史也应该以时代的视野和理念予以再书写。

第五,伊斯兰文明是阿拉伯民族与其他民族的集体贡献。全面认识伊斯兰文明,不仅要考察正统的逊尼派阿拉伯世界的文明成就,还应将波斯、土耳其、中亚、南亚乃至中国等其他区域,以及正统逊尼派以外的其他派别的文明成就纳入视野。在正统伊斯兰的框架以外,更有可能出现伟大的革新者。以中国而言,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穆斯林对宗教的理解也丰富了伊斯兰教的内涵,明末清初回儒群体的著述也是伊斯兰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刘智“以儒诠回”的许多见解,不仅留下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烙印,而且包含着体现他个人智慧的洞见。薛教授还以我国当代回族作家张承志的作品为例,说明对宗教经典作与时俱进解读的必要。张承志对宗教经典中严令禁止的“以物配主”,作出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解,批判了盛行于当今世界的对“金钱、地位、利益的膜拜”,认为“古代阿拉伯的‘伴’,早就替换成了新的‘主’,人向着它屈膝跪拜,变作了可悲的拜物教徒”。这种解读,不仅对当今人类社会具有警示意义,而且也使宗教经典获得了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第六,有必要了解伊斯兰兴衰的历史及其原因。伊斯兰文明虽然有过灿烂的历史,但近代以降陷入停滞,在当今更面临诸多严峻挑战,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一、二百年以来,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仁人志士一直在探讨落后的原因,其中伟大宗教改革家阿富汗尼的思想尤其值得重视。在他看来,东方民族衰落的原因,首先与教育的落后、民众的愚昧无知有关;其次源于鼓吹宗教狂热、滥用宗教于不正当目的,并人为制造派系纠纷;第三是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尤其可贵的是,阿富汗尼能从思想文化层面作深刻反思,譬如他认为伊斯兰世界盛行拜倒在古人脚下和死啃书本的风气,学者们眼界狭隘,脱离现实,毫不关注现代世界的重大问题。因此,他认为宗教改革不仅要澄清被西方误解的伊斯兰教,而且要澄清被穆斯林自己误解的伊斯兰教。对宗教思想应该有新的解释主体,让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教师参与解释经典,以赋予经典新的适应力和生命力。薛教授还结合一部以“9.11”恐怖事件为素材的文学作品,说明僵化、落后的宗教观念以及极端主义思想对阿拉伯世界的严重危害。
最后,薛教授总结指出:伊斯兰文明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为宝贵、足以为全人类所珍视的思想遗产;但自中古以来,它逐渐落后于人类文明进步之列,在当今更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历史证明,故步自封者必将自外于人类文明的进程,唯有通过深刻的革新,伊斯兰文明才能再现辉煌。伊斯兰文明内部含有推动革新和进步的宝贵资源,但还要海纳百川,向世界学习。推动伊斯兰文明走出困境,不仅是全球穆斯林的义务,而且事关人类命运,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讲座后,在场师生们就当代阿拉伯世界的教派冲突、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传统、伊斯兰教对当代阿拉伯国家的影响、“一带一路”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等议题同薛教授交流,薛教授对师生们的问题一一坦率解答。最后,梁燕院长作总结发言,高度评价了薛教授渊博的学识、严谨真诚的治学态度,称道薛教授的讲座贯通古今中外和多个学科,让大家受益匪浅。
主讲人简介:薛庆国,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扎耶德阿拉伯语与伊斯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阿拉伯现代文学、文化与思想、中阿文化交流的研究与翻译。已发表各类著译作品近20种,并经常在阿拉伯世界主流媒体撰文传播中国声音。2017年曾荣获卡塔尔国谢赫哈马德翻译与国际谅解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学者。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6级硕士生杨尊显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