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工作坊项目
一、项目介绍
本中心于2015年顺利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本项目致力于培养发展中国家研究方面的国际性专门人才,依托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和社会学一级学科,招收民族学专业世界民族研究方向、人类学专业海外民族志研究方向和社会学专业国外社会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通过与研究对象国学术机构的联合指导,培养能够运用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对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和社会文化的现实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的专业人才。
进入本校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学习的研究生,在本校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开题后,被派往与本校有合作协议和交流关系的发展中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和研究。在外方导师的帮助和中外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在对象国进行6-12个月(硕士研究生)或12-24个月(博士研究生)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
本项目预期在十年内将研究区域覆盖到亚洲、非洲和拉美的五十个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培养一批掌握对象国语言、了解各个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的现实状况、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的专门人才,将满足我国当前对于国外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巨大知识需求,充实我国开展对外交往的专门人才队伍,还将产生一批由中国知识界培养出来的、对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有深入认知的专门人才,并将在中国与第三世界的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
自立项以来,本中心积极建立与国外相关院校的合作关系,组织本中心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申报该项目。直至目前,本项目进展较为顺利,2015年派出的12名学员已经顺利完成调查。2016年,中心共推选12名硕士生和博士生申报此项目,他们已经或者即将分别前往斯里兰卡、南非、坦桑尼亚、突尼斯、阿根廷、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开展调查研究。本年度新派出的所有学生在研究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本项目的宗旨。其研究主题涵盖了多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重要现象,并将通过对当地人现实生活与切身感受的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来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刻解读。我们相信,学生们将在扎实的田野调查中成长为具有良好科研素质的学科专门人才,并为增进中国乃至世界知识界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现况了解做出贡献。
通过项目的开展,目前已经取得了如下一些可喜的学术积累:
1、与南非开普敦大学的合作逐步推向深入,在2015年派出2名硕士生和1名研究生,2016年邀请开普敦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前来访问,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并于2016年继续派出了3名硕士生。学生们的研究主题包括南非历史教育改革与彩虹社会的构建、社区媒体与当代南非的文化变迁,广泛涉及当代南非社会中的重大问题。我们相信,在本项目的支持下,本中心将对当代南非社会开展多角度和较为深入的研究。
2、对拉丁美洲地区的研究正逐步扩展。本中心的年轻教师张青仁在墨西哥开展了长期调查,并与拉美学界建立了交流关系,例如我们已经邀请墨西哥人类学高等研究院的教授来访,并即将邀请巴西巴伐利亚大学人类学教授来访。在张老师的努力下,我们在2015年派出一名学生到墨西哥开展调研,2016年又派出一名学生到阿根廷开展调研。我们相信在本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将对拉丁美洲地区的主要国家开展实地研究,填补国内学界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
3、克服各种困难,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本中心的老师和学生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保证项目执行的时效和成果质量。在2015年派出的2013级硕士生林洁波克服了在签证方面的许多困难,最终于2015年9月完成调研,之后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并获得答辩委员会的好评。2015年派出其他学生也都不畏在异国他乡开展调研时面对的种种艰难,克服了在语言、生活条件、健康等等方面的障碍,较好地完成了调研任务。例如2015年派往哈萨克斯坦的学生木合塔尔不仅在欧亚大学完成了几门专业课程,参加了俄语培训班并考取了俄语中级证书,而且还同时在当地完成了田野调查,收获特别大。2015年派往埃塞俄比亚的学生刘兴驰能够把握机遇,较快地适应当地环境,与当地的中国企业老板和埃塞员工都建立了良好关系,通过调研获得了关于海外中国企业的第一手资料。
二、项目会议
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2012年度学术讨论会

2012年5月12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和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2012年度学术讨论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中慧楼第一会议室开幕。

揭牌仪式由宋敏副校长主持。首先由党委组织部部长邹吉忠宣读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关于成立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的决定和中心领导班子的人事任命决定》。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陈理、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长郝时远、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景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黄行先后致辞。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副会长朱伦向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赠书,中心主任包智明接受赠书。最后,由陈理校长和郝时远会长为中心揭牌。

参加揭牌仪式的有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百余人。
揭牌仪式后,郝时远会长做了题为“世界民族问题态势与国际比较”的主旨发言。5月12日下午学术讨论会开始,近40位与会学者围绕“民族国家建构与民族政策的国际经验”的主题进行发言和交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首届“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工作坊”与“美国社会的民族志研究工作坊”在京举行
由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和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美国福特基金会提供资助的首届“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工作坊”与“美国社会的民族志研究工作坊””2012年6月14-20日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举办。参加工作坊的45名学员分别为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和比利时4个国家的30所高校和社科院的教师、博士生。
工作坊邀请了在海外民族志和海外社会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学者举办讲座。其中有: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王逸舟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的王建民教授、包智明教授、日本爱知大学的周星教授、中国社科院的王欢研究员、云南大学的何明教授等;海外学者有美国芝加哥大学的Julie Chu教授、美国Ball State University的James Connolly教授、美国Rutgers University的Louisa Schein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乐梅博士。各位专家分别就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人类学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国家与民族的关系、美国社会知识、美国的移民研究等议题展开演讲。此外,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龚浩群博士、周歆红博士、吴晓黎博士、张金岭博士等年轻的海外民族志研究者,分享了他们各自的研究经验。
本届“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工作坊”与“美国社会的民族志研究工作坊”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人类学学界对海外社会的研究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正迈向深化,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支持和年轻学人的认同。本“工作坊”计划每年举办一届,力求在学界吸取更多的新生力量,推动中国学界关注海外,生产更多的关于海外社会的当代知识。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亚洲人类学民族学论坛在京举行
2012年11月9日至10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Global Ethnology & Anthropology, IGEA)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学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民族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第二届亚洲人类学民族学论坛”(The Second Asian Forum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在湖北大厦举行。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在论坛开幕式上,我校副校长宋敏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专门介绍了我校新成立的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希望中心能借此次论坛发展并扩大与亚洲人类学民族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张昌东、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何星亮等。11月9日上午的开幕式之后,我校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包智明教授等中外三位学者进行了主题演讲。

本次论坛有来自日本、韩国、蒙古、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意大利、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国内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中,75名专家、学者就“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多样性”、“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亚洲环境问题与文化生态个案研究”、“生态危机与环境政策”、“生态人类学的新进展”、“文化资源与民族文化产业”、“亚洲人类学民族学前沿理论与分支学科发展”等9大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讨与交流,研讨活动严格遵循报告-评议的国际学术惯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增强了学界在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发展方面的共识,有力地推动了亚洲人类学民族学学术的发展与交流,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在亚洲学界乃至世界学界的影响力。

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难民潮与欧洲移民问题和民族政策小型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5年9月23日下午2点,由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联合主办的“难民潮与欧洲移民问题和民族政策小型研讨会”在北智楼201会议室成功举行。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谋,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庄晨燕,以及中国社科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前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分析了难民危机产生的原因,难民与移民之间的差别与关联,欧洲在难民甄别和移民接待方面的政策、困境与出路。同时,与会学者认为,虽然欧洲难民问题与我国并不直接相关,但目前国内在东南亚和非洲移民问题上面对诸多管理挑战,深入研究欧洲难民问题和应对方式对于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持续三个小时的主题发言和交流互动中,与会学者既讨论当前形势,也着眼于理论分析,既关注欧洲危机,也反思中国问题。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政府和学界应该在这一问题上有所思考和作为,这不仅关系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且也对我国解决移民乃至民族问题具有参考意义。最后,本次研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前景与挑战:近十年来海外民族志研究回顾”会议通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包括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内的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推动人类学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并于2012-2014年联合举办了三届“海外民族志工作坊”,为近两百名青年学者提供海外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培训。中央民族大学自2012年以来设立“海外田野调查基金”,共资助十余位年轻学人奔赴东南亚、南亚、大洋洲、非洲等区域开展民族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的“海外民族志大系”丛书和云南大学出版的“东南亚国家民族志”丛书显现了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初步成果。
为了总结近十年来中国人类学界海外民族志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分析当前海外民族志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讨海外民族志的方法与理论,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拟于2016年12月9日召开“前景与挑战:近十年来海外民族志研究回顾”研讨会,诚邀国内从事海外民族志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本研讨会将采取圆桌会议的形式,由与会者简要汇报个人或其所代表的研究机构在海外民族志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提出在海外民族志研究方面存在的挑战,之后由全体与会者共同讨论海外民族志在研究方法、理论生产、区域研究的团队合作和学术平台等方面的问题。
本次会议的圆桌讨论纪录将经过整理后在正式刊物发表。会议安排如下。
一、会议时间:2016年12月9日(星期五)
*提示:本中心将于12月10-11日召开第五届青年人类学论坛,欢迎与会代表继续参加后续会议。
二、会议地点:中央民族大学
三、会议议题:
1.海外民族志研究的成果、进展与挑战
2.海外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3.海外民族志的理论生产与反思
4.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区域团队合作
5.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公共学术平台
*提示:参会者无需提交会议论文,但需要对以上议题进行陈述。
四、会议费用:本次会议不收取会务费。与会代表的交通费原则上自理,如需要可向主办方申请交通费补助。会议期间的住宿费(12月8日和9日两晚)和餐饮费由会议主办方负担。
五、报名截止时间:请与会代表在11月10日前将会议回执发至会务联系人,我们将根据反馈信息在11月15日发出正式邀请函,并通知会议的具体事宜。
六、会议召集人:包智明、龚浩群、张青仁
联系人:张青仁 电话:18911137454 邮箱:igea_muc@163.com
会议回执前景与挑战:近十年来海外民族志研究回顾(含回执).doc
主办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2016年9月21日
本中心承办的“苏格兰公投对世界民族问题形势的影响”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4年9月22日上午9点至12点,由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主办、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承办的“苏格兰公投对世界民族问题形势的影响”专题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北智楼201会议室举行。
本次专题研讨会是在苏格兰地区公投结果公布之后、世界各国正制定各自应对举措的时候召开的。在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张谋副主任的牵头下,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田德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陈建樾、刘泓、包胜利研究员以及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张海洋教授与袁剑博士等参加了本次专题研讨会。在会上,各位专家从各自研究和关心的角度出发,对苏格兰公投的历史背景、现实影响以及未来对中国与世界局势的相关影响进行了深入、有益的探讨,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并就相关的诸多问题交换了看法。本次专题研讨会有助于促进国内对苏格兰问题的了解与应对,并为将来政府与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沟通与交流提供空间与平台。
第二届海外民族志工作坊暨美国社会民族志研究工作坊开幕
由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参与合办的第二届海外民族志工作坊暨美国社会民族志研究工作坊于6月18日上午9点在中央民族大学拉开帷幕。
本届工作坊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包智明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宋敏教授致辞。宋敏副校长在致辞中,就举办此次工作坊的契机、目标与意义作了高屋建瓴的阐述。她指出,学术研究要按照自己内心的召唤来进行,必须着力培养优良的学术品格,扎实开展关于国外社会与民族文化的民族志研究是当前全球化潮流下中国新的知识需求,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当代中国的崛起必然要求国人建立新的世界观,而以长期田野调查为核心的民族志研究将在关于国外社会文化的知识生产中大有可为。另一方面,关于海外社会文化的民族志研究,将在研究议题设置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弥补传统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的不足,并拓宽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基础。从中国学界的现状来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中国目前生产的关于海外社会的知识偏重于历史梳理而不是现实研究,对欧美及东亚发达国家知识体系的研究较多,而对包括亚非拉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的状况知之甚少;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传统的国别研究多属于利用二手资料进行的再研究,研究视角受限,缺乏详实的一手资料和明确的问题意识,对社会现实中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的敏感性有待提高。因此,多学科参与的,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应当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海外民族志研究要求研究者在长期的海外田野调查当中掌握当地社会的语言,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长时间地感受、认识对象国民众日常生活的真实状况。这将拓展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基础,使通过深入的比较研究重新认知中国社会成为可能。宋敏副校长希望学员们在为期十天的学习和讨论当中系统增进对于海外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认识,厘清研究思路,更加坚定从事海外民族志研究的信心,为中国学界贡献有价值的海外民族志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高丙中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麻国庆教授、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何明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刘谦副教授作为与会嘉宾在开幕式上致辞,分别就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团队建设、民族志研究“面向世界、回望中国”的情怀、回归人类学的本质以及人类学对日常生活的全面参与等问题提出了期望。德国科隆大学文化与社会人类学2012级博士生周阳代表全体学员发言。出席本届工作坊开幕式的嘉宾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张海洋教授、国际合作处处长何克勇教授、发展规划处处长李曦辉教授和科研处处长游斌教授。
在开幕式后,清华大学中文系汪晖教授做了题为《从< 海国图志>到春秋国际公法:晚清中国的世界认识》的精彩演讲,并跟本届工作坊学员就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届海外民族志工作坊和美国社会民族志研究工作坊共招收学员62人,分别来自33所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学员们的学科背景除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之外,兼及经济学、政治学、文学、民俗学、教育学、宗教学、历史学、音乐研究和体育研究,优秀的外语人才也是本届学员中的亮点。本届工作坊将邀请在海外民族志研究方面经验丰富的二十余位国内外学者举办讲座,并开展包括课堂讨论、读书沙龙和研究计划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学术活动。为进一步推进和支持海外民族志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还专门设立 “海外田野调查基金”,资助若干优秀学员赴海外开展实地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11月,是中央民族大学基于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为适应“走出去”战略和推动学术创新的迫切需求,拓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推动和深化国外民族和社会文化研究而创建的教学与科研实体机构。2012年6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牵头主办了首届海外民族志工作坊和美国社会民族志研究工作坊,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等兄弟单位的响应和支持。本届海外民族志工作坊与美国社会民族志研究工作坊的成功举办,得到学界的广泛支持和年轻学人的积极认同,标志着中国人类学界对海外社会文化的研究正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海外民族志工作坊计划每年举办一届,通过对青年学者在民族志方法方面的系统培训,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界开展细致、深入的海外社会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张青仁、袁剑撰写
第五届青年人类学论坛——中国和世界的交融与碰撞会议通知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深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世界的繁荣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中国人类学的研究角度来看,正因为中国和世界在今天有了更多的交融和碰撞,因此,很难有纯粹意义上的中国研究或者海外研究,任何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中来展开的。另一方面,随着近十年来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兴起,中国人类学研究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研究和海外研究应该多一些理论上的碰撞和视野上的互补,海外研究需要关注到中国研究中的经典命题和现实关怀,中国研究也需要放在世界性的比较视野中来看,简单地从中国和海外两个彼此区隔的角度开展人类学研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如何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与世界正在经历的重大变化,是当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前沿课题。鉴于此,本届青年人类学论坛以“中国和世界的交融与碰撞”为主题,邀请国内人类学界的青年才俊分享智慧,共同探讨相关议题。
青年人类学论坛是旨在促进中国人类学界年轻学者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2010年6月,首届青年人类学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创建起青年学者间良好的互动机制;2011年12月,第二届青年人类学论坛在中山大学召开,进一步加强了青年学者的学术共同体意识,更深入地实现了人类学各前沿研究领域之间的汇通;2013年12月,第三届青年人类学论坛在云南大学召开,通过对人类学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进行建设性探讨,在青年学者间达成富有启发的新共识,进一步拓展了青年人类学论坛的社会影响力;2014年12月,第四届青年人类学论坛在西南大学举行,八十余位青年学者济济一堂,在参会规模和学界影响力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本届青年人类学论坛将由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现将会议相关信息通知如下。
一、 论坛主题:中国和世界的交融与碰撞
二、 举办时间:2016年12月10-11日
三、 举办地点:中央民族大学
四、 论坛议题
(一)人类学研究的前沿理论
(二)人类学研究方法论与方法创新
(三)民族国家与族群政治
(四)全球化与国际移民
(五)世界宗教的人类学研究
(六)跨界民族与族际交往
(七)民族民间文化的当代变迁
(八)海外中国人与中国企业
(九)国外社会的中国观
本届论坛的征文范围并不限于以上议题。
五、 报名要求
凡报名参加论坛者需提供六千字以上的会议论文。有意参会者请在2016年11月10日前将会议回执和论文摘要(500字)发给主办方。主办方将根据论文内容进行筛选,并于11月15日之前向参会者发送邀请函。确定参会人员请于 12月1日前将论文完整稿发送给主办方,论文首页需注明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职务与职称、主要研究方向)。
六、 会议费用
本次会议不收取会务费。与会代表的交通费自理,博士生可向主办方申请交通费补助。会议期间的住宿费(12月9-11日三晚)和餐饮费由会议主办方负担。与会代表12月9日报到,12月12日11点之前离会。
七、 联系方式
召集人:包智明、龚浩群、刘东旭
联系人:刘东旭
联系电话:18911938234
会务邮箱:igea_muc@163.com
第五届青年人类学论坛会议通知.doc(会议通知及回执单)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第五届青年人类学论坛会务处
2016年9月25日
三、项目出版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