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文化的影响力是建立在国家整体实力基础上的……了解中国发展的新特点,是我们确定中国文化‘走出去’新方略的基础。”在本章中,以此为分析思路,以中国在外交、经济及文化交流领域的新变化、新成就为现实基础,张西平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思考。下文将重点摘编本章第四节,“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思考”部分,还望对从事该领域工作、学习的读者有所启发。

正文摘编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有新布局
作为国家的整体政略,软实力的发展建设有赖于硬实力的发展,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是为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服务,这是所有从事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行业和部门必须牢记的原则,离开了国家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文化无法唱独角戏,不能很好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大局的文化“走出去”,不管多么热闹、多么一时显赫都失去了文化““走出去”的基本目的。
基于这样的理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全球战略布局亟待完善。“一带一路”是国家外交与经济的大战略,文化“走出去”要紧紧围绕这个大战略展开布局。从目前来看需要进一步调整文化“走出去”的全球布局。
首先,应完善孔子学院的全球设立规划。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共有65个国家,除中国外,其他64个国家中仅有49个国家设立了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数量为114个。
由此,建议国家汉办尽快调整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的布局,同时,“中国文化中心”“十二五”的建设计划也应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制定新的建设中国文化中心的计划。
其次,应加大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研究和文化投入。……同时,应有计划地制定一个对“一带一路”国家做好中国文化传播的规划,提高中国文化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从而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
二、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新使命
我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中,中国社会科学应该承担起一个重大的使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与辉煌成就,增强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因为文明的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和独特的思想体系,发展的中国需要向世界阐释中国的理想和道路,强大起来的中国需要在世界的多元文明体系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因此,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人才走向世界,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成为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所在。在国家软实力‘走出去’的整本设计中,语言教育是基础,文化交流是途径,媒体传播是手段,哲学社会科学才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这是世界主要国家向外部传播自己的文化和观念的基本经验。正是在语言、文化、传媒和价值理想四路共进中,西方国家才获得了全球的话语支配权。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意义的说明,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与道路的展现,只能由哲学社会科学来承担和完成。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中国在国家上的话语权与我国的国家地位严重失衡,仅仅通过语言传播、文化交流和在域外设立传媒机构是无法完成的。中国国家话语权的提升,不仅要提高自己话语的音量、扩展自己话语表达的形式、使一般民众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话语质量,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价值观念,在世界各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产生影响,要将中国所拥有的那种既为世界理解,又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表达出来,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价值体系和发展模式传播出去,使中华文明在世界多样文明之中产生更大的影响。”
……目前,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关键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现在,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中国话语的对外传播渠道已经十分发达,中国对外传播的硬件能力已经完全和西方一样发达,中国话语的对外翻译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这是可以解决的一个困难。唯独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文化概念体系仍在探索之中,这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短板。这是中国学术界面临的崭新而重大的课题和任务。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如何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的同时,总结近百年中国学术进展的精华,构建融通中外的新的学术话语体系是需要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破除百年西制崇拜,站在时代的前沿和思想的深处,开创性地展开工作。“中国哲学该出场了”、中国学术界该出场了!这是时代的呼唤。
三、文化交流要有新理论
2014年所提的“文明互鉴”理论给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中国文化自身认识要有新理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传播主体要对自身文化有清晰的认识,一个对自身文化认识混乱的传播者是无法将自身文化介绍给其他文化的。由于中国当下社会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思想的混乱和彷徨是很自然的,如何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百年来在中国已经生根的现代文化和主导思想界的马克思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已经成为今天思想理论界重大的课题,如何做到“西马儒”融合一体,形成中国当代特色价值体系,如同当年晚明时期那样,“儒释道”三教合一,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有两大根本性的问题:一是将中国文化理解为一些简单的通俗性文化,例如气功、饮食、武术、京剧、书法、民间艺术等。将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相割裂,不能从中国文化的价值高度来说明这些小传统文化的文化意义和思想意义,从而在这些通俗性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彰显出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讲,任何文化传播都是由浅而深,由简单而复杂,由对民族喜闻乐见的文化接受到对思想文化观念的接受。正像在喝可口可乐、吃麦当劳、看美国大片中人们欣赏到美国文化,在任何文化的传播中,都是通俗性文化传播在先,思想性文化传播在后。但成熟的文化传播在于,在传播通俗文化时注意其思想性文化内涵,在思想性文化传播中注意其传播的效果,而加大其通俗性,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我们处理得尚不成熟。在目前的中国通俗性文化传播中,商业气味过重,忽略其通俗性文化中的思想内涵。同时,由于西方文化霸权的存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走出去”严重滞后,从而使中国的思想性文化传播远远滞后于通俗性文化传播,二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协调。二是对中国文化的解释没有很好地将传统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加以统一,从而出现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脱节,当代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国文化的断裂。这是在中国文化传播中应该特别注意的一点。为此,我们应做到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将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统一在一个文化中国之中做一详细说明。
……认识一个完整的中国是从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所有工作者必须首先认清、讲明、搞懂、理解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出现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表现在:
第一,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绝大多数从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从业者没有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训练,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从而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效果。
第二,由于百年以西为师,相当多的文艺工作者在自己的作品、著作中有着较为严重的自我殖民化倾向,从而使我们不少作品不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世界性意义,文化的自我批判、自我矮化,是百年中国文艺的主潮。如何总结自我反省和文化自信的关系,走出百年以西为帝师的文艺思潮,这是中国当代文艺作品做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问题。
第三,在对当代中国的认识上,许多从事文化传播的学者不能从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深刻认识当代中国改革的伟大世界性意义,不能从中国历史宏大的发展中认识新中国建立的划时代意义,不能认识一个发展变革中的中国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从而直接影响了中国思想的发展,从而直接影响了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传播。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智库,必须站在国家思想斗争的前沿,必须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全局出发,走出部门、行业的局限来思考问题。此文中提出的以上三个问题是涉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深层性问题、全局性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加以讨论和认识,以使我们有一个清晰的宏观认识。

图书简介
《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是一部由学者牵头、突破行业部门限制、全方位梳理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文化演艺、汉语国际传播、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相关领域走出去的基本成果、经验以及问题与对策的专项研究报告。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反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整体报告。成书目的为,站在国家的立场对文化走出去的基本概况和成果进行总结,对各部门或板块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并通过每年的数据对比研究,发现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反映文化走出去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文化走出去的各个行业服务,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服务。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章作者简介:

张西平教授,博导,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荣誉院长(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以现代西方文化、1500—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汉学史和中国基督教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目前正在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汉学研究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梵蒂冈图书馆藏明天天主教文献整理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张西平教授已出版了11部专著,并在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百余篇论文。
来源:《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5卷)》
编辑:张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