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丛书 | 汉语国际传播

作者: 时间:2017-05-02

【导言】

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指明了中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汉语国际传播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状况和趋势如何,值得深入探讨。本章从事实出发,介绍了2011-2014年汉语国际传播的发展概况、特点以及相关思考。下文将重点摘编本章第五节“案例2: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建设概况(2012-2014)”部分,还望对从事该领域工作、学习的读者有所启发。

微信图片_20170516191644

正文摘编

一、北外孔子学院建设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北外承办孔子学院的数量增至21所,分布在亚、欧、美洲17个国家,承办数量位居国内承办院校之首。北外承办孔子学院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也不断提升。2012-2014年,北外承办孔子学院的学员总人数达54657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人数为14973人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116次、受众人数达711196人次,举办各类讲座与学术研讨会共859次,受众人数达54857人次。三年来,北外荣获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先进中方承办院校”表彰2次,北外承办的8所孔子学院荣获孔子学院总部先进集体或个人表彰12次。

二、北外承办孔子学院发展特点

北外承办的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当地民众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了解中国的重要场所,为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贡献力量。北外承办的21所孔子学院,其中20所为教学型孔子学院,1所为研究型孔子学院。

  1、学员人数稳步增长

汉语教学是孔子学院的一项重点工作,而学员人数是最为直观的指标之一。2012-2014年,北外承办孔子学院的整体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员人数分别为:13491、18999、22167,逐年稳步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孔子学院适应当地民众的不同需求,开设了不同层次的常规汉语课程,此外还开展了一系列中国文化特色体验课程,如太极拳、中国菜烹饪、中国舞蹈、中国书法、中国结等,激发了学员们了解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兴趣。

北外承办孔子学院通过拓展下设孔子课堂与教学点,有力地推动了学员人数的持续增长。北外承办孔子学院与当地政府、机构、学校、企业加强合作,融入当地社会,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满足民众的多样化需求。

2、学员背景多样化

北外承办孔子学院2014年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社会人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06%、20.24%、23.22%、29.48%,四类受众群体比例接近平衡,表明当地民众学习汉语的热情得到了广泛的扩展,社会各个群体都已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北外承办孔子学院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索菲亚孔子学院、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美国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积极拓展中小学教学点,在中小学推广汉语教学,因此中小学生所占比例较高。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孔子学院、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孔子学院、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孔子汉语学院、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英国伦敦孔子学院在当地大学开展汉语教学,使得大学生学员所占的比例较大。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学院、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德国慕尼黑孔子学院、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所在地区,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由于工作、交流等需要,开始主动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因此学员中社会人士所占比例较高,这些孔子学院顺应这一需求,正在逐步融入当地社区,成为当地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教学机构。北外承办各孔子学院根据自身优势,突出自身发展特色,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多层次的学习需求。

汉语课程程度方面,以2014年为例,初级水平学员占总人数的65.94%,中级水平学员所占比例为21.87%,高级程度学员所占比例为12.18%,学员汉语水平从低到高呈金字塔型。总体而言,初级水平学员仍然是各承办孔子学院学员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符合非学历语言培训(业余学习)的基本情况,即随着学习汉语的难度的增加,学员人数呈递减趋势。

从学员是否为学分制来看,2014年北外承办孔子学院学分学员人数7516人,占学员总数的33.91%;非学分学员人数14651人,所占比例为66.09%。2014年共有16所孔子学院开设了学分课程,表明大多数孔子学院已融入当地教育体系,开始为所在国培养高级汉语人才。而非学分学员已成为孔子学院学员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3、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北外承办各孔子学院结合所在国家实际,融合中外文化元素,开展了一系列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艺、电影、音乐、宗教、戏剧、杂技、书法、绘画、摄影、图书、医学、饮食、茶道等中华文化诸多方面。活动次数不断增多、活动规模不断扩大,活动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012-2014年,北外承办孔子学院共举办文化活动1116次,受众人数达711196人次,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从活动类型来看,主要包括演出展览、传统节日、文化体验、竞赛、教育咨询等。演出展览类活动内容直观、感受直接、流动性强,已成为受众较广的文化活动;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传统节日为依托,传播中国文化的内涵,是孔子学院宣传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体验活动以观众的切身体验为主,吸引了广大民众参与其中;汉语文化竞赛以其媒体宣传、影响力大,成为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教育咨询为中外高校提供了学生交换、师资交流的机会。此外,2014年孔子学院的活动还增加了一大亮点,即“孔子学院日”活动。各孔子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在9月27日前后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庆祝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孔子学院日”把单一、独立的文化活动整合成一系列多样化、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不仅提高了活动的效率,也拓宽了活动的广度与深度。

学术研究活动方面,北外承办孔子学院共举行讲座629次,受众人数达40117人次,举行研讨会230场,受众人数达14740人次。讲座占学术研究活动的73.22%,内容涉及中国的方方面面;研讨会占26.78%,孔子学院通过开展一系列高水准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对某个专题开展深入研究,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解中国。整体而言,讲座与研讨会次数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受众群体逐步固定并持续上升,孔子学院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平台,也促进了国际学术研究与交流的新发展。

4、汉语水平考试人数逐年增长

汉语水平考试是一项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察汉语非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012-2014年,北外承办孔子学院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分别为:3226、5597、6150人次,呈逐年增长趋势。

为了方便考生,除传统笔试外,部分孔子学院也开始尝试通过电子考务平台,提供计算机考试和互联网在线考试等多种方式。孔子学院坚持“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考教结合”的推广理念,为了提升汉语学习者未来就业和申请赴华留学深造的竞争力,孔子学院通过组织宣讲会、辅导课,满足汉语学习者的需求,为广大汉语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5、师资队伍呈现本土化发展趋势

师资队伍本土化是孔子学院发展的趋势,孔子学院的师资队伍需要经历由以外派教师为主,向外派教师和本土教师并重转变,最后以本土教师为主的过程。师资队伍岗位建设由以兼职为主,发展为专兼职结合,最后以专职为主。目前大多数孔子学院的师资建设仍处于外派教师和本土教师相结合、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阶段。

6、注重本土需求,融入当地,服务社区

孔子学院开展的语言与文化活动注重本土需求,与当政府、文化机构、企业等梳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服务社区,本土化进程不断深化。

三、北外孔子学院建设的重点工作及主要经验

北外承办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外合作高校、机构的大力支持。为了实现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功能,北外一方面提供智力、人力、物力的支持,助力孔子学院完善基本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文化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孔子学院总部的调研、翻译、培训、人员储备等项目,为孔子学院总部提供决策参考。

1、完善孔子学院制度建设

2012-2014年,北外承办的孔子学院共召开理事会议34次。中外双方理事共同审议孔子学院的年度报告、财务报告、人事管理、制度建设与发展规划等事宜,并就孔子学院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推动孔子学院的规范、优质与创新发展。此外,部分孔子学院也通过电话会议、中外互访、邮寄信函等形式对孔子学院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通过理事会议,建立了中外双方对孔子学院的规范化监督与管理。

2、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孔子学院发展的关键,北外积极支持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2012-2014年,共派遣中方院长16名,汉语教师58名,汉语教师志愿者192名。中外双方工作人员合作良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北外对外派人员队伍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外派人员、离任人员数据库,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鼓励外派人员的自身发展与监管相结合的建设机制,针对在岗中方院长和汉语教师,采取定期工作汇报、年度述职、任期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外派人员进行指导与管理,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外派人员的活力。

2014年,北外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举办了“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论坛”。来自全国28所高校的30余名代表参加。

3、支持孔子学院品牌建

为支持海外孔子学院发展,北外注重中国文化体验资源建设,培育系列文化品牌项目,通过开发组织来华夏令营、校长团、中国文化巡讲团、“三巡”,构建多语种支持的中国语言文化研发与体验基地。

4、积极承办重大项目

(1)孔子新汉学计划

(2)孔子学院专职汉语教师

5、构建多语种支持的教学资源平台

(1)调研项目

(2)教学资源项目

6、探索孔子学院建设思路与发展方向

孔子学院是一个新生事物,北外对如何做好承办工作不断探索,且行且思,根据孔子学院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理清思路,确定工作重点。每年度北外均会举行承办海外孔子学院年会,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孔子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对孔子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

从2004年至今孔子学院建设已走过了十余年,深化体制建设,完善机制,提高质量应该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过去十余年,孔子学院通过大众化、普及型的语言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产生了兴趣。未来孔子学院应该设什么样的课程、开展哪些活动使各国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这是孔子学院需要认真研讨的问题。孔子学院需要通过深化制度改革和队伍建设以“强健体魄”,也需要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和品牌建设来“塑造形象”。

1、促进汉语课程的连续性

2、注重文化活动的多层次性

3、推进制度改革、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4、加大各方投入、切实改进办学场所与环境

综上所述,北外承办的孔子学院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实现了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取得了新进展。未来孔子学院的建设应在注重深层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优势,努力深化合作内涵,在展示真实中国、推动多元文明互鉴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图书推荐 

《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是一部由学者牵头、突破行业部门限制、全方位梳理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文化演艺、汉语国际传播、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相关领域走出去的基本成果、经验以及问题与对策的专项研究报告。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反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整体报告。成书目的为,站在国家的立场对文化走出去的基本概况和成果进行总结,对各部门或板块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并通过每年的数据对比研究,发现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反映文化走出去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文化走出去的各个行业服务,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服务。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微信图片_20170516191752

来源 :《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5卷)》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