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从“丝绸之路”开始
“我从小就对中国感兴趣,中国的一切在我心中都充满了神秘色彩,比如花纹一般的甲骨文。我甚至自己发明了一套类似甲骨文的密码符号,用来记录一些小秘密。我还读过中国童话故事《神笔马良》,觉得很有意思,心中更增添了对中国的向往。”
幸运的是,这些向往在吉来高考的时候开花结果,使他做出了学习汉语的决定。尽管土耳其的高考竞争非常激烈,但他还是选择了在当时还不热门的汉语专业。从那以后,中国在吉来心中有了特殊的地位。
在学生时代,吉来曾勤工助学,为中国游客当导游。中国游客普遍热情开朗、善解人意,能够入乡随俗,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目前,土耳其还不是中国游客的热门选择,每年入境约3000万游客,大概只有十几万中国人。吉来表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中国人选择到土耳其旅行,了解土耳其,同时也能让土耳其人通过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
在土耳其,“汉语热”主要源自经济的驱动。中国是土耳其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学好汉语就有机会进入一些大公司,或者用于经商。因此,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是,由于大学教授的收入还不高,愿意进入大学做研究的人也不多,导致土耳其的中国文化研究方面还很弱。
虽然目前的中土交流主要以经济层面为主,但吉来认为,经济中同样包含着文化。中土两国渊源深厚,伊斯坦布尔曾是“丝绸之路”的终点,是“丝绸之路”将双方连在了一起。在贸易中传播文化的传统,古已有之,当年通过贸易传入的丝绸、瓷器等生活用品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了当地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去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曾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他指出,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如今,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会加强经济互联,也必将加强民心相通。
的确如此,在吉来眼中,贸易已经再次重塑了土耳其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在中国经济崛起之前,人们只能买到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价格相对昂贵,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中国制造”在土耳其深入人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使土耳其人认识到中国人勤劳、聪明的民族特质。
文化年,迈入中土交流新开端
随着交流的持续与深入,中国文化必将更多地进入土耳其人的视野。吉来认为,两国文化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在价值观、家庭观上,都很注重“仁”和“孝”。另外,中国文化极具包容性,因而呈现出多样化,这也是土耳其文化的特征之一。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他看到了很多古建筑遗迹、器物,展示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多个宗教融为一体的文化景观。这些宗教通常具有排他性,在世界其他地方难以共存甚至引发战争,而在这里却能完全交融,这种包容性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特殊的地理位置、被不同民族统治的历史,使不同宗教、多样文化并存共处的情况在土耳其也较为常见。这些相似之处,降低了两国交流的障碍,使人民更易亲近。
2012年在土耳其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就是中土文化交流的一个很棒的开端。这个活动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包含了对中国音乐、书画、民俗等的展示,反响非常热烈。有近三十万人参加了活动,对于一个只有7000多万人口的国家,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这三十万人中,也许会有不少孩子迷上中国文化,活动在他们心中播下兴趣的种子,将来必定会有所收获。
当然,仅凭这样的展示活动,深度还是不够的,土耳其人还需要更多文学作品的译介,才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影视作品也大有发挥的空间。对此,吉来表示,现在土耳其对中国作品的兴趣越来越大,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作品翻译成土耳其文,提高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学与文化在土耳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土耳其的电影票房大部分还是来自本国电影,好莱坞大片并没有太大的市场优势,这意味着土耳其人偏好本土口味。而与土耳其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及诸多相通之处的中国文化,将更容易被他们所了解和接受。
中华文化在土耳其的传播
在9月22日举行的2017国际出版论坛孔学堂国学分论坛现场,吉来分享了中国文化在土耳其的传播情况。他说,最近几年,土耳其人对中国兴趣越来越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崛起,很多土耳其人都想了解中国,想学汉语,中国图书在当地广受欢迎。
“实际上,汉语在土耳其有良好基础。我所在的大学,早在1934年就成立了汉学系。”吉来表示,中国古代文明,特别是一些古籍经典深受土耳其人喜爱。遗憾的是,60年来,翻译活动越来越少。因此,他与另一位教授合作翻译中国古代经典《孙子兵法》。土耳其文的《孙子兵法》在当地十分畅销,已经销售84000多册。
吉来介绍,自己所在大学不仅大力培养中文翻译人才,学校中央图书馆还建立“中国馆”,有约8万册中文书籍。其中,有部分电子书及部分普通读物。土耳其今年新建了一座孔子学院,加上原来的3座,有了4座孔子学院。因为很多土耳其人想学汉语,当地有一些教授汉语语言机构。
“翻译非常重要。有的土耳其人,可能一辈子没机会到中国。如果看中国文学书籍里的人物,他会觉得和这个国家离得不太远。”吉来说,自己两年来翻译了3部中国书籍,明后年打算再翻译2-3本。因为有巨大市场需求,这令他对“中国图书走出去,特别是到土耳其”充满信心。参加此次论坛前,吉来已翻译完成中国古代经典《论语》。这部土耳其文版中国传统经典,即将在土耳其面世。
谈及中土文化未来的交流方向,吉来表示:“我觉得随着中国的崛起,包括土耳其在内更多语种会有更多的中国图书翻译。相信随着更多翻译的出现,这个兴趣会与日俱增。”
(吉来,土耳其佳兹大学教授、中国对西亚中东外交政策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