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善公主故事在越南及中越文化交流”讲座成功举行

作者: 时间:2018-10-31

2018年10月30日下午,“一个亚洲”2018年系列讲座第七讲在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22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与亚非学院联合举办,亚非学院的王嘉副教授担任本次的讲座主持人,邀请了复旦大学的白若思教授,报告题目为“妙善公主故事在越南及中越文化交流”。

讲座伊始,白教授通过妙善公主的故事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内容,并对妙善公主故事的版本进行了梳理与介绍。白若思教授认为,妙善公主故事属于中国本地佛教故事,其最早的版本为宋代蒋之奇编撰《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1100年)。除了《香山宝卷》以外,白若思教授也向同学们列举了妙善公主故事其他文学形式的版本。

之后,白教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香山宝卷》。白教授认为《香山宝卷》和中国民间拜观音仪式有关;而宝卷文体则在中国俗文学中,是用于讲唱的底本。白教授也讨论了《香山宝卷》的产生时期,认为《香山宝卷》的出现并没有确切的日期,而现在能找到的关于《香山宝卷》的最早版本,就是河内重刊的《香山宝卷》。

接下来,白教授对河内重刊本的《香山宝卷》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考证了这一版本的时间和有关该版本的历史社会背景。关于该版本的捐资人,白教授认为分布地域极其广泛,而且他们的阶层也分布广泛。

最后,白若思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一、妙善公主故事属于中国本土佛教故事,明朝时已传入越南,并与当地早就流行的观音菩萨信仰相结合;二、妙善公主故事在17-19世纪以不同的文学形式传入越南,出现了当地汉文与汉喃文的改编本,对越南本土文艺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三、该题材在越南与通俗的佛教信仰传播有关,和在中国一样能引起女性信众的兴趣;四、妙善公主故事的传播,尤其是它的版本的传播代表着中越佛僧的互动,成为中越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五、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该文学题材一般被文人称为越南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至今在越南广泛流传,出现了许多现代“国字”的文本。

白教授的用心讲解与细心介绍,使参与讲座的人都收获颇丰。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人:2018级硕士生徐威仪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